1)第644章 政治题_南明大丈夫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五月二十日,西魏正式建藩后的第一次科举考试,终于在西安拉开了帷幕。

  来自关中,湖广,南阳,江南等地的士子,共计一千三百余人,来争夺一百二十多个名额。

  不得不说,这一千多名举子,此时前来无疑是幸运的。

  在大部分举子对西魏还在持观望的态度时,他们此次的考试,竞争压力无疑就小了许多。

  现在正是西魏用人之际,大把的官位需要人才来担任,只要举子的学问不是真的拿不出手,藩府都愿意培养和任用。

  如果等西魏的威望进一步提高,藩府步入正轨后,以后来参加考试的举子,怕就没有这么好的机遇,即便考上了也得坐一段时间的冷板凳,甚至要走关系,才能等到一个实缺。

  能参与西魏科举的举子,大多是心思活络之人,考试就是为了学以致用,为了当官发财。

  因此每一个举子,都很珍惜这次机会,以最大的热情来对待这次科举。

  高义欢做了大王,成为一国之主后,脑子中的想法就一个接着一个涌现出来,他思如泉涌,想将西魏建设成一个伟大的国家,不过却苦于分身乏术,无法将他的诸多想法立刻实现。

  他对科举其实也有一些看法,不过他现在精力有限,实在没力气折腾,所以并未做什么改变。

  因此西魏的科举与明朝并没有什么区别,流程几乎一样,会试考的也是八股。

  考试的地点,在原来西安府学,临近的几间大宅,也被藩府临时征用为考场。

  江南复社,在南直隶和浙江都具有很大影响力,成员都是江南士子中年轻一辈中的翘楚。

  明末四公子中的陈贞慧、侯方域、冒襄、方以智,还有陈子龙等人都是复社的干员,甚至高义欢手下的陈名夏,曾经也是复社的人,只是他在北京投降大顺后,就被复社开除了。

  此时,在明清议和失败后,复社失去了翻身的机会,已经处于分崩离析之中。

  陈子龙、夏允彝等人成了帝党干员,另一批人则与马阮合流,其余的人则继续苦苦支撑,或者寻找新的出路,来实现自身的抱负,并代表江南士绅发出政治诉求。

  这次西魏的科举,陈贞慧是自己跑来,要实现自身的抱负,而冒襄等人来之前,其实是得到了东林大佬的支持。

  现在帝党的改革策略,已经严重损害了江南士绅的利益,但是代表他们利益的东林在朝堂上失去了话语权,无法左右南京的政策,便使得他们需要从其它的渠道,来发出他们的声音。

  在东林大佬看来,让复社的举子,来西魏参加科举,或许是个出路。

  这也是为了以后考虑,万一西魏夺了天下,凭借西魏朝中的东林党人,便能保住江南士绅的利益,以免在王朝更替中被血腥清洗。

  这些举子进入西魏朝廷,就能逐渐将高义欢带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ii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